
『 SarahLeong ReviveBeauty 』接手品牌是在2018年初。当时她刚刚大学毕业,念的是商业管理,连“清粉刺”这种基本的术语都还搞不太懂。接手第一天,她面对的是一堆未续约的大客户名单,和几封辞职信。她不是带着“创业梦”来的,而是因为家族企业没人接手了,她只能上。她自己也说过一句话:“说真的,我不是热爱这个行业才做的,是没人接,那我就扛下来了。”
第一年的目标很简单:活下去就好。她花了大量时间盘点财务、分析客户流失原因。她不懂美容技术,但她会算账、看数据、做管理流程。她重新设计了整个客户体验流程,从进门开始,到疗程结束后的跟进,全都记录清楚、流程规范。一个学商的,试图用系统思维去处理一家有危机的美容院。

然后,疫情爆了。
2020年,新加坡进入封锁状态。很多本地的美容中心直接关门,Revive Beauty Hub也差点撑不住。那段时间,她用“咬牙往前推”来形容。
“没时间想太多,每天就想着怎么把明天撑过去。”
她决定不裁员,也不暂停运营。相反,她把门店变成员工训练中心。流程、标准、话术、技术,一轮又一轮打掉重练。传统的疗程套餐也被取消,转为更具针对性和客户目标导向的“效果追踪式”服务。她要客户留下来,不是靠优惠,而是结果。这一年,她意识到一个问题:靠单点疗程和传统服务,抗风险能力太弱。必须让公司系统化、专业化。所以她带领核心成员参加ACPF国际认证课程,也和Raffles大学合作导入管理课程,开始为公司建立“教育+服务”双核心模式。
很多人以为那是“转型”,其实她说:“那时候哪有想那么远,就是不想让团队白等,不想浪费这场停摆。”

问题是,她根本不是学美容出身,怎么带领这群技术人员?她的答案也很直接:“我不懂手艺,但我看得懂人。”
她把最大精力放在“人”的部分。客户来店里不只是想让脸变好,更是想在疗程过程中感到被理解。她训练团队“看人不是看脸,是看状态”。技术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服务背后那层“读懂人心”的细腻。她的管理风格也不是那种传统“老板型”。她不盯人,不用情绪勒索,而是建立一套数据回馈机制。每个人的表现透明可查,但也给足空间。
这让她成为一个“非典型美容业老板”——不像那些靠技术起家的人,也不靠人脉走捷径。她靠的是用一次又一次失败换来的判断标准。在行业内,她的风格有些特别,也有些不讨喜。新加坡美业女企业家多的是,但像她这样既没名气背景、又不打温情牌的,反而少。

五年过去了,Revive Beauty Hub已经不是最初那家“快倒闭的小店”。现在它有稳定团队、系统课程、固定客户流和品牌认可。Sarah没有去追热点,也没有砸钱打广告。她只专注一件事:打造一个可以长期运营、抗压、复制的服务平台。
她的领导风格现在也成了不少同行模仿的方向。Revive Beauty Hub Founder这个头衔背后,不是轻松成功的荣耀,而是一次次选对“更难的路”。如今,她已经多次受邀参与国际讲座,被称为新加坡美业领军人物之一。但她对这些标签不太热衷,甚至觉得有点压力。
“那些头衔不会让我轻松,反而提醒我不能松懈。”
她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不断调整的位置上。她不喜欢被叫“女强人”,觉得那标签太空,也太重。她更愿意让人记住的是:她带着一间快倒闭的店,靠系统、靠人、靠理解,撑过最难的时候。

Sarah Leong 创业故事不是那种媒体最爱炒作的“闪闪发光”模板。她没有一开始就爱上这个行业,也不是靠一场突围战成功。她做的,是在最乱、最烂的情况下,把局稳住。现在的她,带着一个清醒的团队,一个具教育意义的平台,还有一个正在成形的长期品牌方向。
她证明了一件事:美业女性领导者并不一定要完美起步,也不需要“神话包装”。真正能撑到最后的,是那些能不断失败、不断调整,还愿意站在前面扛住的人。
Sarah Leong Revive Beauty,这个名字,之所以会变成 新加坡美业代表人物,不是因为她有多完美,而是因为她从来不假装自己是完美的。